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汝信(兼)、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没有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 <详情>
哲学专业书库的前身是哲学研究所图书馆,与哲学研究所同时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图书馆合并之后将其划为哲学所自管库,从此只保留图书借阅流通业务,不再购进新书。
2009年1月16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哲学专业书库正式挂牌。
<详情>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突破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化落实“三项共识”,政治机关建设面貌焕然一新;这一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高朋满座,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亮相雅典;这一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掀起热潮,研究阐释精品成果竞相涌现;这一年,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守正创新,有组织科研迸发活力;这一年,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正式成立,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砥砺前行。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团结带领全院同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贺信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接受并全力配合中央巡视,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三项共识”固根本,以“三项承诺”正作风,郑重推出“三项举措”严明纪律底线,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院政治生态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谱写了我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把政治忠诚落到实处
开创以科研为中心工作的
政治机关建设新格局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三项共识”深入践行、落地生根。一年来,在“三项共识”引领下,院党组带领全院干部职工守正创新、主动作为,全院政治建设展现崭新面貌。
一丝不苟贯彻落实“第一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又一次集中体现和生动诠释,为我们深化古典文明研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亲切关怀、特殊信任和殷切期望。”
2024年11月9日,由我院参与举办的世界古典学大会闭幕第二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第一时间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大会贺信精神,部署贯彻落实工作。院长、党组书记高翔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贺信精神,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为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年来,院党组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来学习、“第一遵循”来贯彻、“第一政治任务”来落实。通过召开院党组会、党组扩大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等,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贺信、重要指示批示。结合全院工作实际,制定一系列贯彻落实方案,院党组亲力亲为抓部署、抓落实、抓督办。院属各单位通过党委(党组)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支部党员大会等多种形式,确保“第一议题”落实落地。
党的政治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命题,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统领党的全面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以科研为中心工作的政治机关,政治属性是第一属性,政治标准是第一标准,旗帜鲜明讲政治是第一要求。院党组高度重视政治建设,尤其重视研究所政治建设。一年来,全院首次召开研究所政治建设推进会暨组织人事工作专题会,举办所局级干部任职能力培训班、党支部书记示范培训班等,为进一步践行“三项共识”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修订并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的若干规定》,进一步突出所党委领导是全方位全过程领导,为建设以科研为中心工作的政治机关、规范研究所党委工作、督促书记所长正确行使职权提供了制度依据。
这一年,全院49人参加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各类示范培训班,33个党支部被评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39名党员被评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全院政治机关建设面貌焕然一新,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的步伐更加坚定。
坚持把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对党忠诚教育——
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把党纪学习教育作为一次全面深刻的对党忠诚教育,坚持高起点谋划、高站位部署、高标准落实、高水平推进,以高质量党纪学习教育保障全院以科研为中心工作的各项工作行稳致远。
成立院党纪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实施方案,院党组带头深入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举办“党组书记讲纪律党课”专题报告会,印发我院《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
推出我院历史上具有开拓性的落实纪律建设工作责任制“三项举措”,即出台《纪律建设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工作人员严守纪律“十严禁”》、集体签订党员领导干部履行党的纪律建设责任承诺书。集中精力抓好严明纪律铸忠诚、集中治“散”聚合力、传承学脉养正气“三项行动”。
通过党纪学习教育,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机关建设进一步深化,党员干部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意识明显增强,大局稳定、形势向好,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日益强化。
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
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
研究阐释持续深入
时代孕育思想,思想引领航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坚持把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理论学术使命,从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维度等方面着力,深刻揭示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研究阐释不断增强。
认真学习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历史性会议。
会议召开后,院党组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全会精神并制定贯彻落实方案,组建我院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宣讲团,党组成员带头开展专题宣讲。宣讲团成员深入各学部、各单位,“宣”出社科特色,“讲”到实践深处,使全会精神的理论力量不断转化为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实际行动。
2024年10月11日,一场科研成果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发布会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题,集中发布了27项研究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成果。
其中,院党组在《求是》发表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性》《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系统集成》等围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展开深入讨论;《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论法治改革的底层逻辑》等聚焦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人口转型与弹性退休制度》《共同富裕:衡量指标与实现路径》等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坚持把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理论任务和学术使命,精心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研讨论证和选题策划,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引导全院专家学者聚焦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改革举措,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学术论文、研究专著和决策咨询成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履行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家队”的光荣使命。
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工程——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从推进重大项目、统筹平台资源、加大对外传播、完善组织领导等方面,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工程,加大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力度,既注重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也注重分领域、分专题研究。
作为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版后获得广泛好评,引领全院理论学习不断走向深入。
一年来,院党组组织召开全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门研究机构座谈会,进一步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及分领域思想研究机构作用,组织课题攻关,加强理论宣传,全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名义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192篇;组织院属期刊策划系列重点选题,刊发主题宣传文章近300篇。出版《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时代人民民主的新形态》等系列著作;《习近平经济思想讲义》等9部教材立项为院重大交办项目……一批见解独到、紧扣需求的高质量成果相继推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
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
2024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讨会,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共同交流学术研究成果。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境界。研究阐释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
2024年1月,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正式成立。院党组给予重点支持,努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重镇。
一年来,全院深入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70余篇、重要理论文章40余篇,出版优秀专著近30部,组织重要学术会议、主题论坛、报告会等近180场;推出《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走向全面繁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结合”基本问题研究》等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组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协同研究基地,召开《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学习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宽的学术视野、更大的理论格局,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贡献社科力量。
以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动力
开创有组织科研新局面
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天职,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年来,院党组始终把这一天职扛在肩上、举过头顶,把一切优质资源和力量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集中调配,始终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判断问题,积极开创有组织科研新格局。
高质量完成重大交办任务——
2024年11月7日,燕山脚下,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迎来八方宾客,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这里召开。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站在中华文明永续传承、世界文明繁荣共生的历史和时代高度,深刻阐释加强中希两国文化交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明互鉴提供了重要指引。
参与主办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希腊雅典设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希腊领导人重要共识的具体举措,是全院有组织科研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这一年,由院党组牵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跨学科团队,高质量完成多项重大研究任务,多项课题成果获重要批示,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力度和水平显著提升。
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初步探索形成“院党组直接领导,职能局组织协调,资深专家牵头把关,多学科骨干分工合作,课题组集中攻关、限期推进”的有组织科研模式,有效实现多学科知识交叉贯通、多领域精锐联合会战,最大限度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齐全、学术积淀深厚等优势。
研究所“两镇(阵)一平台”建设扎实推进——
这一年,院党组下决心将全面深化改革向“脖子以下”推进,集中精力抓研究所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健全院管院事、所管所事体制机制,努力把研究所打造成为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学术重镇、引领中国学术发展方向的旗阵、新时代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高端平台。
各研究所领导班子全面落实民主集中制,切实扛起管所治所政治责任,完善制度建设,推进管所治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抓好有组织科研,将“三项共识”贯穿“两镇(阵)一平台”建设全过程,研究所政治生态、学术生态焕然一新,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能力、引领国内外学术发展的影响力稳步提升。
创新工程和科研项目改革纵深推进——
“2024年度国情调研立项工作坚持‘宁缺毋滥’原则,选题自主性初步彰显,‘揭榜挂帅’政策发挥重要作用。”
2024年1月1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2024年度项目启动会上,科研局负责同志这样表示。
“揭榜挂帅”制、“赛马”制……以国情调研项目为代表,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中采用创新机制,进一步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加大创新工程和科研项目改革力度,推出多项扎实举措:修订创新工程有关制度文件,推动创新工程制度标准化、体系化建设,强化对首席管理、研究单位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考核要求和激励导向;深化“一题多项、同题共答”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标准化全周期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打造科研项目管理创新模式……一系列“组合拳”激发了科研人员积极性,彰显了学术研究自主性,推动形成了协同创新、良性竞争的有利局面。
科教融合取得新突破——
2024年,一个崭新的职能处室——高等教育处,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正式设立。
根据职能划分,高等教育处具体承担院党组科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组织拟订全院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制度,统筹协调全院科教融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高等教育有关工作,宏观指导和监督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高等教育工作等。
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党中央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全院之力办好社科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治校水平。
从积极推进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推进思政课建设,到选派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的科研骨干到社科大任职挂职;从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到开展首届教育教学奖评选;从新增中国史等7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增设“纪检监察学”“中共党史党建学”“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与“国际事务”“数字经济”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到启动考古学、金融学、网络与新媒体、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招生,推进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教育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逐渐形成,“国家队”的科研优势切实转化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办学优势。
以设立科研创新试验点为契机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学术繁荣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时代浪潮滚滚向前。
随着信息革命席卷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组织方式不再是单打独斗、散兵游勇,而需要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综合研究团队。
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做学问,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为目标,确定中国历史研究院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为全院科研创新试验点,采取“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优秀团队支撑、特殊政策保障”的科研组织新模式,推动跨单位、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引领研究范式、研究方法革新,推动学术繁荣。
2024年12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面向社会发布22项“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重大成果,包括专著类成果14项、学术论文类成果8项。这是一年来全院科研成果的优秀代表。这一年,全院出版学术著作近400部,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2项、重大交办项目23项、院重大创新项目18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丛书》《中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二、三册)等重点图书出版有序推进,《当代中国》丛书续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大家传记丛刊》、新编《列国志》《国际组织志》丛书256卷等编纂工作相继启动,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科研诚信建设稳步向前,全院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
高起点组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广阔空间,也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科学解答。
2024年6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在京成立。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强化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精神的实际行动。
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扎实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脉络、道路比较、实践经验、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同时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成就和理论成果对外宣传。探索建立“岗位管理更加科学、用人方式更加灵活、职称评定更加开放、考核评价更加精准、薪酬体系更加高效”的人事人才管理制度体系,先后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传承发展”研讨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研讨会,推出多项高质量研究阐释成果,向着建设成为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的综合研究平台和现代化研究的世界学术中心迈出坚实步伐。
高标准办好中国历史研究院——
“甲骨学与高科技:与时俱进”“甲骨的分子信息发掘”“略谈甲骨照片的合作拍摄”……在2024年11月22日举行的首届甲骨与科技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的学术报告题目精彩纷呈。这是由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科技分析科研创新团队”参与主办的学术活动之一。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科技分析科研创新团队”“中国海洋文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推进学派振兴,开展订单式服务的创新管理。加大统筹指导全国史学研究力度,立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4年度重大招标项目30项。中国历史研究院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标兵单位”荣誉称号,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被列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3年度十件大事”。
“新技术+哲学社会科学”新型科研形态成效初显——
位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的实验室考古方舱,考古人员正在使用CT扫描、3D模型制作等技术手段,研究、修复从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出土的罕见唐代彩绘龙首。
这座设备先进、充满科技含量的实验室考古方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11月15日,该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下设18个子实验室和5个联合实验室,研究领域涵盖碳十四年代学、古DNA、同位素分析、残留物分析、环境考古、人骨考古、纺织考古等。5个联合实验室打破学科壁垒,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夏商文明、“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重大研究方向开展联合攻关,以先进科技赋能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创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集群,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考古实验室、语言学实验室建设的工作方案》,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和语言学重点实验室,两家重点实验室整体搬迁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并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成为我院实验室建设、科教融合工作的新亮点、新标志、新阵地。2024年,全院资助研究所实验室综合项目10项、实验室孵化专项12项、数据库22项;创建实验室系统分析平台32个、数据库45个;举办“人工智能与社科大数据计算”等多场科技前沿研讨会……跨学科视角相互碰撞,有效促进了理论整合与发展,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融合对话、良性互促态势愈加显现。
“绝学”、冷门学科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2024年10月28日,一堂名为“清宫档案与清史研究”的讲座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开讲。
讲台上,授课学者的讲解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台下,年轻的社科学子们或凝神聆听,或低头笔记,教室里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冷门绝学讲坛”的一幕。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扶持“绝学”、冷门学科发展的意见(试行)》正式颁布,采取“一人一策”“一学科一策”的方式,对相关学科给予特殊扶持和倾斜性保护。
在《意见》引领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启动“绝学”、冷门高端人才培养工作,设立冷门绝学协同创新研究院,自主设置“满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招收满学、简帛学等方向师资博士后,编撰教材,开设“北方民族历史语言学概要”等课程和系列讲座。
中国历史研究院实施“绝学”学科扶持计划,对“中国古典学”“古典文献语言学”等10个学科进行全要素、全方位、全链条的扶持资助,支持资金覆盖学术研究、人才引进、梯队培养、成果产出等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成立古典学研究文献中心、建成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考古图书馆,收录中西方古典学典籍和古典学研究成果15000余册,梳理整合中外文数据库45个,为古典学研究提供强大的文献资源服务保障。
冷门不冷,“绝学”有继。随着对“绝学”、冷门学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这些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学科,将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不断推进——
近年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探索中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路径。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发挥“头雁效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成果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智库优势,进一步深化与国家部委及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加强重大问题选题策划和深入研究,及时报送具有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报告,不断提升为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全年共报送稿件3000余篇,立项智库研究项目200余项,举办智库重大会议活动等50余项;全面布局智库机构建设,组建新疆研究中心、清史研究中心、首都治理研究院,发挥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上海研究院、新疆智库等现有智库资政建言作用;设立国际传播专家库,举办加强智库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培训班,国家高端智库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学术平台引领作用持续发挥——
2024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负责人与业务骨干培训班在京举行。
在为期三天的培训班上,全院学术期刊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期刊管理与服务单位相关人员围绕如何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深入交流、建言献策。
“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期刊应率先担负起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责任。”
“期刊编辑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主动担当,办好刊、编好文、把好关,为新时代新征程贡献力量。”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挑战,学术期刊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应对策略。”
……
学术期刊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平台。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加强期刊建设,创新工程持续对学术期刊进行资助,全院拥有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2022版AMI核心及以上级别期刊78种,其中顶级期刊15种、权威期刊16种、核心期刊47种;南京大学2023—2024版CSSCI来源期刊65种;北京大学2023版中文核心期刊56种。
同时,各类研究社团、中心、基地等平台的全流程管理得到强化。由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具体承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社学术出版研究院”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4年度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实施《香港中国学术人文川流计划协议》,与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共建历史与文明研究基地;中国历史研究院澳门历史研究中心与澳门科技大学联合举办“中国学系列讲座”等学术活动……在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合作下,一个高水平的精品化学术平台集群逐步成型。
以健全全周期人才资助体系为抓手
打造党和人民可信可靠的理论学术铁军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人才工作政治引领,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聚焦全周期人才培养和资助体系关键环节,高质量建设人才高地,打造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学术铁军。
全过程全链条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高翔院长强调,所局级领导干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关键少数”,加强所局级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三项共识”最重要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
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所局级干部任职能力培训班、所局级领导干部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所局级领导干部读书班……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举办多场所局级领导干部读书班,从严从实加强所局级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对领导班子和“关键少数”的监督。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谋划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政治训练,抓好履职能力培训,构建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覆盖从新入院人员到所局级干部各类群体、囊括各类主题课程的全链条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序推动干部跨单位跨部门交流,选派干部参加国际组织人才培训班,到“西老革”地区、海南自贸港等挂职帮扶。
健全全周期人才培养资助体系——
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院党组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成立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顶层设计和统筹指导。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完善学部委员制度,增选9名学部委员,启动首批“学部委员工作室”申报;严把专业二级岗位评审程序关、标准关、质量关并实行差额评审,16人入选2024年“长城学者”资助计划;完善学科带头人队伍培育机制,持续推进青年学者导师制,发挥资深专家传帮带作用。
据统计,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有32人获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人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张卓元被授予“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奖章,朱刚、徐文华、高海红、于沛分别获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传学统、延学脉,需要人才。
这一年,全院有13人破格晋升职称,超过了2021—2023年破格晋升职称人数的总和。职称破格为社科青年成长按下“加速键”,不少青年学者感叹“赶上了好时候”。“菜单式”的综合类评价标准,让不同类别人才可根据学科特点及自身所长自主选择努力方向。
这一年,193人入选“青启计划”,27人入选第二批“培远计划”。组织“培远论坛”“社科青年思享会”以及培远学者跨学科小组交流会,为青年学者交流搭建各类平台。
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导向
推动对外传播与国际合作迈上新台阶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强顶层设计,精心谋划组织对外学术交流合作,努力提升对外传播能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海外传播持续发力——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宣介力度,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库和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上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库数据库(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
为中外学术交流搭建平台——
2024年8月21日,第六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暨中非智库高端对话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24年4月9日,第三届中非文明对话大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和埃及、南非、贝宁、乌干达、尼日利亚、塞拉利昂、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的多位学者参会,围绕会议主题“传承、共享、发展:迈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交流思想。
“中国的民主和治理是行之有效的,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在2024年3月20日于北京举行的第三届“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论坛上表示。
在这场论坛上,来自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200余名嘉宾围绕“民主与治理现代化”“数字时代的民主与法治”“人工智能与民主的未来”“多极化世界中的民主与全球治理”等议题展开讨论,共商民主真谛和互鉴之道。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或承办了多场国际学术会议,组织专家学者在西方主流媒体发表文章,持续开展“非洲驻华大使和学者中国行”活动,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
对外学术传播体系和传播能力建设稳步推进——
高标准打造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等高端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中国研究中心,积极推进在阿根廷、智利、马来西亚及非洲等新设中国研究中心。
出版《中拉共建“一带一路”蓝皮书》英文版和西文版、“新时代中国与非洲系列”丛书等学术成果,推动“理解中国道路”丛书、《“一带一路”手册》等重要书目多语种版本海外发行工作。
推荐塞浦路斯欧洲大学前校长科斯塔斯·古利亚莫斯获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加大海外推广力度,海外用户访问量增加34%。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稳扎稳打,大力推进对外学术传播体系和传播能力建设。
以改进工作作风为目标
进一步加强服务保障型机关建设
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坚强保证。
规章制度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不断深化——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坚持“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推动构建“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资源共用、协同高效”的现代化服务保障体系。
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大幅度“废改立”。
这一年,职能部门规章制度共调整176项,废除36项,修订68项,新制定72项。推进规章制度“立改废”,与改革相配套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管理空缺和制度空白不断补全,制度建设“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得到强化,初步建成周密系统、便于遵循、便于落实的规章制度体系。
科研保障能力和服务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进一步落实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全院预算管理改革,强化对院属单位财务活动的监督。严格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增强财政统筹能力,将更多资金用于保障重大课题、重大项目、重大任务。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对院发文件严格实行计划管理、总量控制和发文立项制度,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走深走实。督促院属单位认真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持续推进外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力有序推进王府77号院、院部科研楼外立面改造、社科大教学综合楼、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考古方舱等重点基建项目建设,持续改善我院科研教学、学术交流的硬件设施。
这一年,全院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成立院网信领导小组、院网信办,加强统筹协调。召开院网信领导小组会议,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并印发全院网信管理规定等系列规定,强化规范管理。建成高标准数据中心,为信息化发展打好基础。
安全体系建设全方位升级——
安全的办公环境,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加强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院部和重点办公区安防系统,实现“全覆盖、无死角、可追溯”,初步形成了与新时代政治机关地位相称、与意识形态重镇要求相适应的大安全体系。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坚持宣传、排查、整改一体推进,健全完善涵盖值班值守、应急响应、队伍建设、培训演练等重点内容的安全责任制度规范,营造安全稳定的科研和工作环境。
这一年,院党组多次专题研究部署考古工地建设和文物安全工作。我院全国考古工地远程安防监控系统建立,实现考古站(队)发掘现场和驻地库房远程实时监看;中国考古博物馆馆内安防监控和三级文物防盗报警系统建成;我院全国考古站(队)、考古工地文物安全专项督查等专项行动实施,常态化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有效防范文物安全风险。
后勤服务保障“精度”“温度”不断提升——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努力解决干部学者急难愁盼问题,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爱送到干部职工的心坎里。
紧紧围绕科研中心工作,加快整合全院文献资源,持续优化阅览环境,深入推进通借通还、送书上门和学术交流服务,文献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大数字资源保障力度,可用数据库达420个,使用量较2023年上升14%。
提升后勤服务保障社会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强化“一餐一饮总关情”的服务理念,完成国际研究学部办公区食堂改造提升,推动餐饮服务社会化,推出风味美食节、“零点餐饮”等特色服务。
为落实院党组“办好医务室、解决就医难”的指示要求,为全院职工提供更加全面、优质、便捷、舒适的医疗检查服务,2024年8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医务室胶囊胃镜室及彩超室正式开业。
以增强“四个定力”为方向
全面强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聚焦“散”象,重拳治“散”,教育引导全院党员干部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和学术生态,推动学术殿堂正风浩荡、正气充盈、正声朗朗。
扛牢抓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作为以科研为中心工作的政治机关,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继续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形成遵规守纪、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高质量科研。
2024年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暨全院警示教育大会。
会议强调,必须全面落实“三项共识”铸牢政治忠诚,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为扛牢抓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院党组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落实机关党建主体责任的意见》的工作方案。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认真做好2023年度院内巡视整改工作,首次对学术社团管理、院机关职能部门履行职能责任情况开展专项巡视。将党费管理使用情况、项目结余经费统筹情况等纳入审计范围,对院属二级单位下属学会、协会、基金会、企业等进行延伸审计,审计监督力度和成效进一步提升。
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2024年10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第十次学习(扩大)会议暨院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召开。
会议强调,要坚决扛起主体责任,以深化“三项举措”为抓手,统筹推进落实党的建设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纪律建设工作责任制,层层传导压力、敢于动真碰硬,真正做到敢抓敢管、严抓严管。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强化院属报刊、网站、学会、社团等意识形态阵地的监督管理。组织专家学者发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1750余篇,院属学术期刊刊发1380余篇,院属网站刊发5500余篇;组织专家学者发表批驳错误思潮文章180余篇,院属学术期刊刊发320余篇,院属网站刊发540余篇。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持续推动院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实施办法》落地,督促院属单位修订相关实施办法。从严整治学术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坚决杜绝借党建、学术活动之名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坚决纠治院属企业、期刊杂志、报网媒体、学术社团、非实体研究中心等领域的“四风”问题。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全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对酒驾醉驾、违规吃喝和违规公务接待开展专项整治,针对新入院人员、新任研究室主任、期刊编辑、离退休干部、青年同志等群体开展分类纪法专题教育,编辑印发“纪法规定应知应记”折页1500份,出台《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暂行办法》及编辑人员廉洁从业、师德师风建设相关规范举措,发布《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风和道德建设倡议》……
一系列举措持续推动正风明纪,进一步划清红线、亮明底线,教育引导干部学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轨、不逾矩,进一步强化锤炼党性党风、弘扬良好学风的氛围,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和学术生态。
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统战和群团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历来重视老干部工作,大力弘扬尊老敬老优秀传统,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若干措施》,真心实意为老同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度离退休干部工作会议上,高翔院长提出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三个必需、三个坚持”的总要求,强调要加强党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领导,打造素质过硬的离退休干部工作队伍,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开创我院离退休干部工作新局面。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机制,评选10位院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在江西省上犹县建立离退休干部职工健康休养基地,搭建“医养护康”四位一体服务平台。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无党派人士政治面貌认定,落实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机制,加强统战对象数据库建设,优化提升服务保障。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过召开相关座谈会、开设专栏、承办青年学习标兵故事分享会等活动,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
逐浪潮头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布局之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将继续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乘势而上、奋发有为,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5年01月13日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506 传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突破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化落实“三项共识”,政治机关建设面貌焕然一新;这一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高朋满座,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亮相雅典;这一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掀起热潮,研究阐释精品成果竞相涌现;这一年,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守正创新,有组织科研迸发活力;这一年,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正式成立,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砥砺前行。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团结带领全院同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贺信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接受并全力配合中央巡视,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三项共识”固根本,以“三项承诺”正作风,郑重推出“三项举措”严明纪律底线,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院政治生态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谱写了我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把政治忠诚落到实处
开创以科研为中心工作的
政治机关建设新格局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三项共识”深入践行、落地生根。一年来,在“三项共识”引领下,院党组带领全院干部职工守正创新、主动作为,全院政治建设展现崭新面貌。
一丝不苟贯彻落实“第一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又一次集中体现和生动诠释,为我们深化古典文明研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亲切关怀、特殊信任和殷切期望。”
2024年11月9日,由我院参与举办的世界古典学大会闭幕第二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第一时间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大会贺信精神,部署贯彻落实工作。院长、党组书记高翔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贺信精神,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为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年来,院党组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来学习、“第一遵循”来贯彻、“第一政治任务”来落实。通过召开院党组会、党组扩大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等,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贺信、重要指示批示。结合全院工作实际,制定一系列贯彻落实方案,院党组亲力亲为抓部署、抓落实、抓督办。院属各单位通过党委(党组)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支部党员大会等多种形式,确保“第一议题”落实落地。
党的政治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命题,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统领党的全面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以科研为中心工作的政治机关,政治属性是第一属性,政治标准是第一标准,旗帜鲜明讲政治是第一要求。院党组高度重视政治建设,尤其重视研究所政治建设。一年来,全院首次召开研究所政治建设推进会暨组织人事工作专题会,举办所局级干部任职能力培训班、党支部书记示范培训班等,为进一步践行“三项共识”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修订并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的若干规定》,进一步突出所党委领导是全方位全过程领导,为建设以科研为中心工作的政治机关、规范研究所党委工作、督促书记所长正确行使职权提供了制度依据。
这一年,全院49人参加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各类示范培训班,33个党支部被评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39名党员被评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全院政治机关建设面貌焕然一新,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的步伐更加坚定。
坚持把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对党忠诚教育——
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把党纪学习教育作为一次全面深刻的对党忠诚教育,坚持高起点谋划、高站位部署、高标准落实、高水平推进,以高质量党纪学习教育保障全院以科研为中心工作的各项工作行稳致远。
成立院党纪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实施方案,院党组带头深入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举办“党组书记讲纪律党课”专题报告会,印发我院《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
推出我院历史上具有开拓性的落实纪律建设工作责任制“三项举措”,即出台《纪律建设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工作人员严守纪律“十严禁”》、集体签订党员领导干部履行党的纪律建设责任承诺书。集中精力抓好严明纪律铸忠诚、集中治“散”聚合力、传承学脉养正气“三项行动”。
通过党纪学习教育,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机关建设进一步深化,党员干部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意识明显增强,大局稳定、形势向好,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日益强化。
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
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
研究阐释持续深入
时代孕育思想,思想引领航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坚持把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理论学术使命,从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维度等方面着力,深刻揭示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研究阐释不断增强。
认真学习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历史性会议。
会议召开后,院党组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全会精神并制定贯彻落实方案,组建我院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宣讲团,党组成员带头开展专题宣讲。宣讲团成员深入各学部、各单位,“宣”出社科特色,“讲”到实践深处,使全会精神的理论力量不断转化为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实际行动。
2024年10月11日,一场科研成果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发布会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题,集中发布了27项研究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成果。
其中,院党组在《求是》发表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性》《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系统集成》等围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展开深入讨论;《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论法治改革的底层逻辑》等聚焦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人口转型与弹性退休制度》《共同富裕:衡量指标与实现路径》等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坚持把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理论任务和学术使命,精心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研讨论证和选题策划,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引导全院专家学者聚焦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改革举措,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学术论文、研究专著和决策咨询成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履行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家队”的光荣使命。
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工程——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从推进重大项目、统筹平台资源、加大对外传播、完善组织领导等方面,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工程,加大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力度,既注重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也注重分领域、分专题研究。
作为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版后获得广泛好评,引领全院理论学习不断走向深入。
一年来,院党组组织召开全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门研究机构座谈会,进一步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及分领域思想研究机构作用,组织课题攻关,加强理论宣传,全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名义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192篇;组织院属期刊策划系列重点选题,刊发主题宣传文章近300篇。出版《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时代人民民主的新形态》等系列著作;《习近平经济思想讲义》等9部教材立项为院重大交办项目……一批见解独到、紧扣需求的高质量成果相继推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
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
2024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讨会,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共同交流学术研究成果。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境界。研究阐释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
2024年1月,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正式成立。院党组给予重点支持,努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重镇。
一年来,全院深入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70余篇、重要理论文章40余篇,出版优秀专著近30部,组织重要学术会议、主题论坛、报告会等近180场;推出《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走向全面繁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结合”基本问题研究》等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组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协同研究基地,召开《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学习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宽的学术视野、更大的理论格局,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贡献社科力量。
以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动力
开创有组织科研新局面
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天职,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年来,院党组始终把这一天职扛在肩上、举过头顶,把一切优质资源和力量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集中调配,始终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判断问题,积极开创有组织科研新格局。
高质量完成重大交办任务——
2024年11月7日,燕山脚下,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迎来八方宾客,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这里召开。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站在中华文明永续传承、世界文明繁荣共生的历史和时代高度,深刻阐释加强中希两国文化交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明互鉴提供了重要指引。
参与主办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希腊雅典设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希腊领导人重要共识的具体举措,是全院有组织科研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这一年,由院党组牵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跨学科团队,高质量完成多项重大研究任务,多项课题成果获重要批示,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力度和水平显著提升。
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初步探索形成“院党组直接领导,职能局组织协调,资深专家牵头把关,多学科骨干分工合作,课题组集中攻关、限期推进”的有组织科研模式,有效实现多学科知识交叉贯通、多领域精锐联合会战,最大限度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齐全、学术积淀深厚等优势。
研究所“两镇(阵)一平台”建设扎实推进——
这一年,院党组下决心将全面深化改革向“脖子以下”推进,集中精力抓研究所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健全院管院事、所管所事体制机制,努力把研究所打造成为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学术重镇、引领中国学术发展方向的旗阵、新时代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高端平台。
各研究所领导班子全面落实民主集中制,切实扛起管所治所政治责任,完善制度建设,推进管所治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抓好有组织科研,将“三项共识”贯穿“两镇(阵)一平台”建设全过程,研究所政治生态、学术生态焕然一新,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能力、引领国内外学术发展的影响力稳步提升。
创新工程和科研项目改革纵深推进——
“2024年度国情调研立项工作坚持‘宁缺毋滥’原则,选题自主性初步彰显,‘揭榜挂帅’政策发挥重要作用。”
2024年1月1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2024年度项目启动会上,科研局负责同志这样表示。
“揭榜挂帅”制、“赛马”制……以国情调研项目为代表,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中采用创新机制,进一步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加大创新工程和科研项目改革力度,推出多项扎实举措:修订创新工程有关制度文件,推动创新工程制度标准化、体系化建设,强化对首席管理、研究单位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考核要求和激励导向;深化“一题多项、同题共答”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标准化全周期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打造科研项目管理创新模式……一系列“组合拳”激发了科研人员积极性,彰显了学术研究自主性,推动形成了协同创新、良性竞争的有利局面。
科教融合取得新突破——
2024年,一个崭新的职能处室——高等教育处,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正式设立。
根据职能划分,高等教育处具体承担院党组科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组织拟订全院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制度,统筹协调全院科教融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高等教育有关工作,宏观指导和监督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高等教育工作等。
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党中央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全院之力办好社科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治校水平。
从积极推进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推进思政课建设,到选派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的科研骨干到社科大任职挂职;从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到开展首届教育教学奖评选;从新增中国史等7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增设“纪检监察学”“中共党史党建学”“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与“国际事务”“数字经济”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到启动考古学、金融学、网络与新媒体、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招生,推进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教育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逐渐形成,“国家队”的科研优势切实转化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办学优势。
以设立科研创新试验点为契机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学术繁荣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时代浪潮滚滚向前。
随着信息革命席卷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组织方式不再是单打独斗、散兵游勇,而需要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综合研究团队。
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做学问,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为目标,确定中国历史研究院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为全院科研创新试验点,采取“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优秀团队支撑、特殊政策保障”的科研组织新模式,推动跨单位、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引领研究范式、研究方法革新,推动学术繁荣。
2024年12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面向社会发布22项“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重大成果,包括专著类成果14项、学术论文类成果8项。这是一年来全院科研成果的优秀代表。这一年,全院出版学术著作近400部,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2项、重大交办项目23项、院重大创新项目18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丛书》《中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二、三册)等重点图书出版有序推进,《当代中国》丛书续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大家传记丛刊》、新编《列国志》《国际组织志》丛书256卷等编纂工作相继启动,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科研诚信建设稳步向前,全院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
高起点组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广阔空间,也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科学解答。
2024年6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在京成立。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强化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精神的实际行动。
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扎实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脉络、道路比较、实践经验、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同时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成就和理论成果对外宣传。探索建立“岗位管理更加科学、用人方式更加灵活、职称评定更加开放、考核评价更加精准、薪酬体系更加高效”的人事人才管理制度体系,先后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传承发展”研讨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研讨会,推出多项高质量研究阐释成果,向着建设成为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的综合研究平台和现代化研究的世界学术中心迈出坚实步伐。
高标准办好中国历史研究院——
“甲骨学与高科技:与时俱进”“甲骨的分子信息发掘”“略谈甲骨照片的合作拍摄”……在2024年11月22日举行的首届甲骨与科技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的学术报告题目精彩纷呈。这是由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科技分析科研创新团队”参与主办的学术活动之一。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科技分析科研创新团队”“中国海洋文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推进学派振兴,开展订单式服务的创新管理。加大统筹指导全国史学研究力度,立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4年度重大招标项目30项。中国历史研究院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标兵单位”荣誉称号,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被列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3年度十件大事”。
“新技术+哲学社会科学”新型科研形态成效初显——
位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的实验室考古方舱,考古人员正在使用CT扫描、3D模型制作等技术手段,研究、修复从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出土的罕见唐代彩绘龙首。
这座设备先进、充满科技含量的实验室考古方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11月15日,该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下设18个子实验室和5个联合实验室,研究领域涵盖碳十四年代学、古DNA、同位素分析、残留物分析、环境考古、人骨考古、纺织考古等。5个联合实验室打破学科壁垒,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夏商文明、“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重大研究方向开展联合攻关,以先进科技赋能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创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集群,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考古实验室、语言学实验室建设的工作方案》,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和语言学重点实验室,两家重点实验室整体搬迁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并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成为我院实验室建设、科教融合工作的新亮点、新标志、新阵地。2024年,全院资助研究所实验室综合项目10项、实验室孵化专项12项、数据库22项;创建实验室系统分析平台32个、数据库45个;举办“人工智能与社科大数据计算”等多场科技前沿研讨会……跨学科视角相互碰撞,有效促进了理论整合与发展,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融合对话、良性互促态势愈加显现。
“绝学”、冷门学科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2024年10月28日,一堂名为“清宫档案与清史研究”的讲座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开讲。
讲台上,授课学者的讲解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台下,年轻的社科学子们或凝神聆听,或低头笔记,教室里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冷门绝学讲坛”的一幕。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扶持“绝学”、冷门学科发展的意见(试行)》正式颁布,采取“一人一策”“一学科一策”的方式,对相关学科给予特殊扶持和倾斜性保护。
在《意见》引领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启动“绝学”、冷门高端人才培养工作,设立冷门绝学协同创新研究院,自主设置“满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招收满学、简帛学等方向师资博士后,编撰教材,开设“北方民族历史语言学概要”等课程和系列讲座。
中国历史研究院实施“绝学”学科扶持计划,对“中国古典学”“古典文献语言学”等10个学科进行全要素、全方位、全链条的扶持资助,支持资金覆盖学术研究、人才引进、梯队培养、成果产出等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成立古典学研究文献中心、建成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考古图书馆,收录中西方古典学典籍和古典学研究成果15000余册,梳理整合中外文数据库45个,为古典学研究提供强大的文献资源服务保障。
冷门不冷,“绝学”有继。随着对“绝学”、冷门学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这些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学科,将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不断推进——
近年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探索中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路径。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发挥“头雁效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成果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智库优势,进一步深化与国家部委及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加强重大问题选题策划和深入研究,及时报送具有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报告,不断提升为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全年共报送稿件3000余篇,立项智库研究项目200余项,举办智库重大会议活动等50余项;全面布局智库机构建设,组建新疆研究中心、清史研究中心、首都治理研究院,发挥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上海研究院、新疆智库等现有智库资政建言作用;设立国际传播专家库,举办加强智库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培训班,国家高端智库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学术平台引领作用持续发挥——
2024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负责人与业务骨干培训班在京举行。
在为期三天的培训班上,全院学术期刊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期刊管理与服务单位相关人员围绕如何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深入交流、建言献策。
“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期刊应率先担负起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责任。”
“期刊编辑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主动担当,办好刊、编好文、把好关,为新时代新征程贡献力量。”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挑战,学术期刊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应对策略。”
……
学术期刊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平台。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加强期刊建设,创新工程持续对学术期刊进行资助,全院拥有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2022版AMI核心及以上级别期刊78种,其中顶级期刊15种、权威期刊16种、核心期刊47种;南京大学2023—2024版CSSCI来源期刊65种;北京大学2023版中文核心期刊56种。
同时,各类研究社团、中心、基地等平台的全流程管理得到强化。由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具体承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社学术出版研究院”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4年度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实施《香港中国学术人文川流计划协议》,与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共建历史与文明研究基地;中国历史研究院澳门历史研究中心与澳门科技大学联合举办“中国学系列讲座”等学术活动……在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合作下,一个高水平的精品化学术平台集群逐步成型。
以健全全周期人才资助体系为抓手
打造党和人民可信可靠的理论学术铁军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人才工作政治引领,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聚焦全周期人才培养和资助体系关键环节,高质量建设人才高地,打造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学术铁军。
全过程全链条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高翔院长强调,所局级领导干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关键少数”,加强所局级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三项共识”最重要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
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所局级干部任职能力培训班、所局级领导干部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所局级领导干部读书班……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举办多场所局级领导干部读书班,从严从实加强所局级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对领导班子和“关键少数”的监督。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谋划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政治训练,抓好履职能力培训,构建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覆盖从新入院人员到所局级干部各类群体、囊括各类主题课程的全链条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序推动干部跨单位跨部门交流,选派干部参加国际组织人才培训班,到“西老革”地区、海南自贸港等挂职帮扶。
健全全周期人才培养资助体系——
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院党组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成立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顶层设计和统筹指导。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完善学部委员制度,增选9名学部委员,启动首批“学部委员工作室”申报;严把专业二级岗位评审程序关、标准关、质量关并实行差额评审,16人入选2024年“长城学者”资助计划;完善学科带头人队伍培育机制,持续推进青年学者导师制,发挥资深专家传帮带作用。
据统计,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有32人获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人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张卓元被授予“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奖章,朱刚、徐文华、高海红、于沛分别获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传学统、延学脉,需要人才。
这一年,全院有13人破格晋升职称,超过了2021—2023年破格晋升职称人数的总和。职称破格为社科青年成长按下“加速键”,不少青年学者感叹“赶上了好时候”。“菜单式”的综合类评价标准,让不同类别人才可根据学科特点及自身所长自主选择努力方向。
这一年,193人入选“青启计划”,27人入选第二批“培远计划”。组织“培远论坛”“社科青年思享会”以及培远学者跨学科小组交流会,为青年学者交流搭建各类平台。
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导向
推动对外传播与国际合作迈上新台阶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强顶层设计,精心谋划组织对外学术交流合作,努力提升对外传播能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海外传播持续发力——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宣介力度,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库和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上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库数据库(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
为中外学术交流搭建平台——
2024年8月21日,第六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暨中非智库高端对话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24年4月9日,第三届中非文明对话大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和埃及、南非、贝宁、乌干达、尼日利亚、塞拉利昂、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的多位学者参会,围绕会议主题“传承、共享、发展:迈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交流思想。
“中国的民主和治理是行之有效的,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在2024年3月20日于北京举行的第三届“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国际论坛上表示。
在这场论坛上,来自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200余名嘉宾围绕“民主与治理现代化”“数字时代的民主与法治”“人工智能与民主的未来”“多极化世界中的民主与全球治理”等议题展开讨论,共商民主真谛和互鉴之道。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或承办了多场国际学术会议,组织专家学者在西方主流媒体发表文章,持续开展“非洲驻华大使和学者中国行”活动,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
对外学术传播体系和传播能力建设稳步推进——
高标准打造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等高端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中国研究中心,积极推进在阿根廷、智利、马来西亚及非洲等新设中国研究中心。
出版《中拉共建“一带一路”蓝皮书》英文版和西文版、“新时代中国与非洲系列”丛书等学术成果,推动“理解中国道路”丛书、《“一带一路”手册》等重要书目多语种版本海外发行工作。
推荐塞浦路斯欧洲大学前校长科斯塔斯·古利亚莫斯获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加大海外推广力度,海外用户访问量增加34%。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稳扎稳打,大力推进对外学术传播体系和传播能力建设。
以改进工作作风为目标
进一步加强服务保障型机关建设
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坚强保证。
规章制度体系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不断深化——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坚持“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推动构建“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资源共用、协同高效”的现代化服务保障体系。
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大幅度“废改立”。
这一年,职能部门规章制度共调整176项,废除36项,修订68项,新制定72项。推进规章制度“立改废”,与改革相配套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管理空缺和制度空白不断补全,制度建设“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得到强化,初步建成周密系统、便于遵循、便于落实的规章制度体系。
科研保障能力和服务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进一步落实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全院预算管理改革,强化对院属单位财务活动的监督。严格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增强财政统筹能力,将更多资金用于保障重大课题、重大项目、重大任务。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对院发文件严格实行计划管理、总量控制和发文立项制度,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走深走实。督促院属单位认真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持续推进外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力有序推进王府77号院、院部科研楼外立面改造、社科大教学综合楼、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考古方舱等重点基建项目建设,持续改善我院科研教学、学术交流的硬件设施。
这一年,全院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成立院网信领导小组、院网信办,加强统筹协调。召开院网信领导小组会议,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并印发全院网信管理规定等系列规定,强化规范管理。建成高标准数据中心,为信息化发展打好基础。
安全体系建设全方位升级——
安全的办公环境,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加强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院部和重点办公区安防系统,实现“全覆盖、无死角、可追溯”,初步形成了与新时代政治机关地位相称、与意识形态重镇要求相适应的大安全体系。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坚持宣传、排查、整改一体推进,健全完善涵盖值班值守、应急响应、队伍建设、培训演练等重点内容的安全责任制度规范,营造安全稳定的科研和工作环境。
这一年,院党组多次专题研究部署考古工地建设和文物安全工作。我院全国考古工地远程安防监控系统建立,实现考古站(队)发掘现场和驻地库房远程实时监看;中国考古博物馆馆内安防监控和三级文物防盗报警系统建成;我院全国考古站(队)、考古工地文物安全专项督查等专项行动实施,常态化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有效防范文物安全风险。
后勤服务保障“精度”“温度”不断提升——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努力解决干部学者急难愁盼问题,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爱送到干部职工的心坎里。
紧紧围绕科研中心工作,加快整合全院文献资源,持续优化阅览环境,深入推进通借通还、送书上门和学术交流服务,文献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大数字资源保障力度,可用数据库达420个,使用量较2023年上升14%。
提升后勤服务保障社会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强化“一餐一饮总关情”的服务理念,完成国际研究学部办公区食堂改造提升,推动餐饮服务社会化,推出风味美食节、“零点餐饮”等特色服务。
为落实院党组“办好医务室、解决就医难”的指示要求,为全院职工提供更加全面、优质、便捷、舒适的医疗检查服务,2024年8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医务室胶囊胃镜室及彩超室正式开业。
以增强“四个定力”为方向
全面强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聚焦“散”象,重拳治“散”,教育引导全院党员干部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和学术生态,推动学术殿堂正风浩荡、正气充盈、正声朗朗。
扛牢抓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作为以科研为中心工作的政治机关,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继续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形成遵规守纪、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高质量科研。
2024年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暨全院警示教育大会。
会议强调,必须全面落实“三项共识”铸牢政治忠诚,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为扛牢抓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院党组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落实机关党建主体责任的意见》的工作方案。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认真做好2023年度院内巡视整改工作,首次对学术社团管理、院机关职能部门履行职能责任情况开展专项巡视。将党费管理使用情况、项目结余经费统筹情况等纳入审计范围,对院属二级单位下属学会、协会、基金会、企业等进行延伸审计,审计监督力度和成效进一步提升。
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2024年10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第十次学习(扩大)会议暨院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召开。
会议强调,要坚决扛起主体责任,以深化“三项举措”为抓手,统筹推进落实党的建设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纪律建设工作责任制,层层传导压力、敢于动真碰硬,真正做到敢抓敢管、严抓严管。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强化院属报刊、网站、学会、社团等意识形态阵地的监督管理。组织专家学者发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1750余篇,院属学术期刊刊发1380余篇,院属网站刊发5500余篇;组织专家学者发表批驳错误思潮文章180余篇,院属学术期刊刊发320余篇,院属网站刊发540余篇。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持续推动院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实施办法》落地,督促院属单位修订相关实施办法。从严整治学术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坚决杜绝借党建、学术活动之名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坚决纠治院属企业、期刊杂志、报网媒体、学术社团、非实体研究中心等领域的“四风”问题。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全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对酒驾醉驾、违规吃喝和违规公务接待开展专项整治,针对新入院人员、新任研究室主任、期刊编辑、离退休干部、青年同志等群体开展分类纪法专题教育,编辑印发“纪法规定应知应记”折页1500份,出台《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暂行办法》及编辑人员廉洁从业、师德师风建设相关规范举措,发布《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风和道德建设倡议》……
一系列举措持续推动正风明纪,进一步划清红线、亮明底线,教育引导干部学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轨、不逾矩,进一步强化锤炼党性党风、弘扬良好学风的氛围,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和学术生态。
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统战和群团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历来重视老干部工作,大力弘扬尊老敬老优秀传统,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若干措施》,真心实意为老同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24年度离退休干部工作会议上,高翔院长提出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三个必需、三个坚持”的总要求,强调要加强党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领导,打造素质过硬的离退休干部工作队伍,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开创我院离退休干部工作新局面。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机制,评选10位院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在江西省上犹县建立离退休干部职工健康休养基地,搭建“医养护康”四位一体服务平台。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无党派人士政治面貌认定,落实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机制,加强统战对象数据库建设,优化提升服务保障。
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过召开相关座谈会、开设专栏、承办青年学习标兵故事分享会等活动,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
逐浪潮头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布局之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将继续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乘势而上、奋发有为,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5年01月13日
-版权所有